略阳先秦时为白马氐、羌族的东境地,氐、羌百姓常年过着游牧生活,自备顶锅、陶罐,烧水饮茶,将备的炒面搅在茶里,达到充饥的目的,如今宴请宾朋,品尝特色,来略阳,罐罐茶最合适不过。略阳罐罐茶和茶罐罐制作都是氐羌民族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挑选岩泥混合制成的茶罐罐,是熬制一碗上佳罐罐茶的第一步,而茶罐罐制作至今也有上百年历史。
近日,略阳县人民检察院干警穿过蜿蜒山道,抵达郭镇铧厂沟村。村口一座青瓦柴窑正冒着袅袅炊烟,这便是传承人陈大功的陶艺作坊。作坊的架子上摆满了未烧制的陶坯:敦实的茶罐、双耳羊头酒壶、云纹花盆……陈师傅随手捧起一只茶罐,解释道:“略阳人喝罐罐茶离不了它,透气不裂,茶汤更香。”
谈话间陈师傅向干警详细介绍了茶罐罐的制作工艺:首先是靠人工从高山将土背下来,这是最关键也最辛苦的一步,用高山岩土烧制的茶罐,熬制出来的罐罐茶也最为正宗、味道最好;接下来便是制坯,要取拳头大小泥土,放置在轮盘中心,手持木棍,在转盘边缘拨动,随着惯性,转盘飞速转动。虽然现在已经有电动转盘,陈师傅依然喜欢这种最原始的转盘,数百年前一直沿用至今。速度随着惯性由快变慢,罐体的大小高低也全靠手来掌握;制作的最后一步便是烧制,跟随陈师傅走近柴窑,热浪扑面而来。他指着柴窑说:“烧陶最难控温,得守整整36小时。”烧窑最需要耐心,火不能大,必须使用质地松软的木柴,大量的浓烟能使温度慢慢上升,均匀弥漫到窑内每一个角落。窑壁上斑驳的落灰与陶土中的矿物质交融,自然形成深浅不一的釉色,宛如泼墨山水。这种“天工”之美,正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灵魂。
随着科技的进步,茶罐罐已很少有人会制作,谈及传承,他叹了口气:“年轻人嫌苦,都进城打工了。如今村里只剩我和几个老伙计还在做。”学习这种传统工艺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悟性高,至少两年才能独立制作,对于向往外面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巨大的考验。
通过对略阳陶艺的寻访,让干警看到非遗保护不仅是存档与展示,更是传承和启迪。让古老技艺真正“活”下去,不仅需要政府的宣传扶持、市场的认可,还要结合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切入,在非遗知识产权、传承人权益保障上创新服务举措,如陶土般,将文化的根脉深深揉进每一代人的掌心。愿这片土地上的窑火,永远照亮羌族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