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动态

【文化“寻保传”】寻一缕茶香,探千年古韵

发布时间: 2025-02-27

秦岭南麓,嘉陵江畔。略阳这座千年古城,曾是茶马古道羌汉交融的咽喉之地。2023年7月,略阳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江神庙、紫云宫等遗存见证了羌文化的悠久厚重,羌族刺绣、木雕、羊皮鼓舞、罐罐茶等原真文化形态代代传承至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藏于秦岭山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略阳罐罐茶。

略阳罐罐茶,并非文人雅士案头的清茗,而是扎根于群众生活的“活态文化”。它以本地老茶树粗叶为底,佐以藿香、生姜、茴香等草药,加入面糊用陶罐煨煮,茶汤浑厚辛香,暖胃驱寒,是略阳人偏爱的一道羌族特色美食。2013年,它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慧芳也成为该项技艺的传承人。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我们穿过晨雾笼罩的山路。浓郁的茶香像条看不见的丝带,将我们的脚步牵向秦岭深山中的一处老屋。

一座青瓦木梁的老屋依山而建,推门而入,火塘的松香扑面而来,火塘边的桌上摆满腊肉丁、炒鸡蛋、瓜子、核桃、豆腐丁等十几种配菜。张慧芳身着羌族服饰,正俯身拨弄陶罐下的柴火。“罐罐茶是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于柴火上熬煮,边煮边放入面糊,加上清油,调以藿香、生姜、食盐等佐料,最后再配上配菜,茶的清香与配菜的美味相得益彰。”她边说着边笑着递来一只土瓷碗,茶汤棕红透亮,入口微苦,转瞬回甘,姜香与茶气在喉间交织,寒意顿消。


她接着说道:“罐罐茶急不得,火要‘文’,心要静。”

火塘边堆着劈好的青冈木,张慧芳说:“硬柴火稳,茶汤才醇。”  

墙上挂着晾干的藿香叶,她解释:“草药得依时令采,霜降前的叶子最入药。”

我一边听着一边陷入沉思:我们办案子跟熬罐罐茶一样,检察官得有过硬本领,这样才能“硬柴火稳”;煮茶要用文火,办案子也一样,急不得;草药依时令采,办案子也得按程序来……


“从前乡民在火塘边喝茶说事,茶喝完了,事也了了。”张慧芳往茶汤里撒了把藿香。我想起上周调解的一起民事申诉案,当事人在调解室吵得面红耳赤,却在喝下我递的热茶后渐渐平复。原来这罐罐茶里煨着的,不只是山泉与茶梗,更是历经千年世代相传的和解智慧。

“作为非遗传承人,肩上的担子重着咧……”张慧芳在县城开了一家名叫“羌英罐罐茶”的早点铺,这里也是略阳罐罐茶的传习场所,她不断探索罐罐茶的市场化道路,注册了商标,制作了方便罐罐茶,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将略阳罐罐茶销往全国各地,使身处异乡的略阳人也能品尝到家乡的这一碗茶香。同时,张慧芳也将罐罐茶制作技艺传承给了更多的年轻人。

   略阳罐罐茶的厚重,不仅因陶罐里翻滚的山川草木,更因其中沉淀着一个民族流转千年的生存智慧。当羌笛声渗入茶汤,非遗保护便不只是技艺存续,更是为漂泊的族群记忆筑一座可携带的故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