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县动态

留坝:寻访秦蜀古道——褒斜道留坝段

发布时间: 2025-03-09
    驾车沿316国道向留坝方向一路前行,蜿蜒曲折的国道就像一条丝带,串联起山川与岁月的故事。从车上向外望去,国道两侧的山体上,大大小小的古栈道栈孔清晰可见,它们错落分布,或疏或密。这些古老的孔洞,犹如历史的眼眸,深邃而沧桑,嵌在陡峭的崖壁之上,默默凝视着千年来的风云变幻。现代公路与千年古道时而并行时而交叠,恍若两条时空隧道在此交错。千百年来,先民们为沟通南北往来,在悬崖峭壁间凿孔、安插立柱、铺设横梁,搭建起这联通南北的栈道。它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脚步、车马的喧嚣。如今,栈道虽已残损,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如这山间的磐石,永恒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之上,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

    留坝地处秦岭腹地,自古为“川陕之通衢,梁洋之门户”,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故而也有了“天下栈道,留坝为要”之美誉。县域内汉魏褒斜道、唐宋褒斜道、唐代文川道、元明清连云栈道、陈仓道等众多古栈道遗址遗迹众多。此外,县域内栈道遗址所展示的各种形制,包括栈道、碥道、铁索桥、拦马墙等,种类齐全典型,这是其他县所不具备的。2014年,褒斜道留坝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北起眉县斜谷口,南至汉中褒谷口,全程235公里,因其伴随着褒水、斜水而得名褒斜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褒斜道是历史上开通开凿修建最早的一条栈道。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至唐宋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产通过栈道运抵关中。在最鼎盛时期有栈阁几千间,曾有“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的盛况。经专家考证,褒斜道的大部分险峻路段几乎全在今留坝县境内。

    近日,根据省市院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部署安排,留坝县检察院组织干警对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留坝段遗址共计25处点位进行逐一寻访,旨在感悟古栈道这一珍贵历史遗迹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掌握留坝县域内古栈道保护现状,以全方位检察履职助力古栈道保护工作。

    “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跑到河坝玩,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山上有好多洞洞,有大的也有小的。村上老人给我们说那是古时候的人修的栈道留下的栈孔。”在武关河栈道遗址旁,附近村民向前来寻访栈道遗迹的检察官介绍道。

    站在吊桥上向下望去,古栈道的遗迹隐藏在河对岸的峭壁,稀疏零落的石孔,见证着曾经的辉煌。褒河水拍打着石壁,似乎激荡着历史的回音。秦国张仪、司马错由褒斜道、金牛道伐蜀;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由褒斜道入南郑,与刘备争夺汉中;诸葛亮为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大举修缮褒斜道;寒溪无声,萧何月下追韩信……商旅运送的艰辛,急如星火的驿驰,金戈铁马的杀伐,在这条古道上,多少故事在这里上演,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古代交通与文化的辉煌篇章。

    在寻访过程中,留坝县检察院干警对佛儿坝栈道遗址、马家湾栈道遗址、孔雀台栈道遗址等25处褒斜道留坝段遗址逐一进行实地探访,认真记录下这些文物遗迹的保护现状,并与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目前古栈道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寻访中,干警发现褒斜道沿线部分栈道遗址未按标准设置保护标志和界碑,部分石碑存在表面刻画、涂鸦痕迹等问题。留坝县检察院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调查核实、公开听证、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主管行政机关规范设置栈道遗址保护标志和界碑19处,有效提醒公众和组织注意文物的存在与保护,消除潜在的文物安全隐患。

    此次实地寻访褒斜道留坝段意义非凡,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推动有关行政机关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为古栈道保护筑牢坚实的法律防线。下一步,留坝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活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重要作用,以法治之力推动留坝县域内秦蜀古道生态环境资源、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