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县动态

洋县:云端上的非遗绝技——洋县悬台社火的守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 2025-03-02
    在中国民间,谈到社火表演,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与舞龙舞狮、秧歌锣鼓结合在一起,表演队伍欢喜热闹的穿梭在每一个百姓的中国年中。在陕西,社火的种类繁多,有步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跷社火等20余种,而有一种社火,将众多派系集齐于一身,那就是洋县的悬台社火。

    洋县悬台社火,又称“高芯子社火”。悬台,顾名思义,高悬空中,这也是洋县社火与陕西其他社火不同的地方,“人在空中舞,戏在云间唱”,洋县悬台社火是在高达12米的空中进行表演,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洋县悬台社火采用坚硬、柔韧的槐木为梁,制作成多层高台框架,各层都设置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戏剧情节,其梁架结构和底座配重符合力学原理,体现出匠心独运的民间智慧。它汇集民间社火之精华,融戏剧、杂技、美术、音乐、手工技艺为一体,是非常独特的极具洋县城乡地域的特色艺术形式。

    洋县悬台社火还有着极其特殊的游演形式。演出队伍全凭人抬肩抗,一台5层的悬台社火需要48名青壮年才能抬起。“风调雨顺,抓杠!”听到指令后,48人立即双手抓杠,做好准备;“五谷丰登,上肩!”此时抬者将社火抬起,但必须猫着腰;“岁岁平安,起杠!”此时抬者方可直腰、挺胸、昂首!在锣鼓声中,48人共同抬起的高层社火队伍浩浩荡荡、步调一致的行进在街道中,时不时“比高下、换折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和威武雄壮的民族魄力。此种社火乃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艺术活动,演出过程中往往是万人空巷,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洋县悬台社火起源于商周时代,清代雍正年间在众多的社火品种中脱颖而出,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伊始达到鼎盛,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曲折发展期,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洋县悬台社火是研究地方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及杂技发展的活化石,也为研究汉水上游的民俗民风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959年,洋县悬台社火曾应邀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展演,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参演者还受到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悬台社火最初发源于洋县谢村镇智果村,因此也被称为“智果悬台社火”。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洋县悬台社火已从智果村逐渐传播至洋州办、纸坊办、戚氏办、龙亭镇等多个地区,成为全县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重要民俗活动。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洋县检察院“洋光”公益诉讼团队于26日来到洋县谢村镇智果村,寻访洋县悬台社火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建中。年近60岁的李建中步伐矫健,声音洪亮,向我们讲述了父辈三代薪火相传悬台社火的漫漫历程。

    李建中慢慢回忆道:“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我们家就开始从事悬台社火表演。爷爷李养科是一位民间艺人,他最钟情的就是装社火。我父亲李俊芳也是从我爷爷那里学来的社火技艺,后来又传给了我。1959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就是我父亲带队进行的演出。但随着时间推移,演出人员越来越少,从1992年后的十余年时间,洋县悬台社火的表演几乎停滞。”

    “很感谢国家,2006年的时候,洋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8年我父亲带领12个社火爱好者集资添置了服装道具,并坚持学习悬台社火艺术,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下,洋县悬台社火也在当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悬台社火因此迎来了转机。2012年我父亲去世,我先后成为了省级、国家级传承人,现在国家每年都给我发放2万元资金支持悬台社火的发展,还会送我外出进修学习。2016年,洋县非遗保护中心在智果村专门设立了‘洋县悬台社火传习所’,定期开展传习活动,组织爱好者进行悬台社火艺术的体验和学习,洋县社火也多次赴外参加非遗展演和商业演出。这些年来,我感到国家对非遗保护的支持非常重要,在保护的过程中,洋县文化馆历任馆长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洋县智果寺悬台社火第三代传人,李建中见证了悬台社火从濒临失传到逐渐走向复兴的全过程。他从艺近30年,不断精进技艺,组织装演的《大破天门阵》《龙凤呈祥》《五典坡》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多次参加省市级大型展演,将洋县悬台社火发扬光大。

    在与李建中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悬台社火目前面临着很少有年轻人学习的问题。李建中说,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他非常愿意授艺,绝不会保密、不会藏艺不授,但是现在懂戏、爱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未来如何继续传承、发扬,是悬台社火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也是其他众多非遗项目同样面临的问题。

    洋县检察院“洋光”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认为,相关部门可以组织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对参与学习的青少年提供学费补贴和升学加分政策,构建传承人梯队。其次,可以推出“社火少年团”培养计划,选拔青少年参与改良版轻量化表演,结合街舞、国风音乐进行跨界演出,打造青春化表达,提升青少年对悬台社火的兴趣。通过“政策保障+青春赋能”的组合拳,让悬台社火的保护从“输血式抢救”转向“造血式传承”,让千年绝技从云端落入人间烟火,让这项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下一步,随着全省检察机关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洋县检察院将通过检察履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以检察之力守护历史根脉、留住乡愁记忆。

    有社火的地方,就有最热闹的氛围和最虔诚的祝福。又是一年元宵节,街道上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人们吆喝着,挤着、看着、说着、笑着,看那木架直冲云霄,看那脸谱华彩、戏服翻飞,洋县悬台社火既带着热火朝天的烟火年味,也彰显着绵延悠长的乡土艺术和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