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洋州街道办事处白鹤村尚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院矮小的平房。尚辛友烈士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故居筑建于清末,由一幢完整的四合院组成。正面大房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房大小的小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前檐与正房山墙对齐,厢房与正房墙、檐不相连接,下面有廊道相通。房屋为土木结构,正房和厢房当心间均为明干檐,屋顶均为悬山顶。正房大门为四开木门,左右间各有一正方形小方格木窗,外青砖贴边。庭院前面中间为大门,大门两侧各有一间小房与厢房相连,大门和小房为通檐偏厦盖瓦屋顶。
尚辛友(1903~?),又名士英、华友。洋县贯溪乡尚家村(现洋州街道办事处白鹤村)人。洋县旅外学生中最早的中共党员,是洋县地下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1920年就读于汉中公立中学。1923年入上海惠灵英文专修学校。1924年赴广州,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初,到上海大学读书。次年3月21日,他和阎灵初、尚志清等8名陕南同学一道,参加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与敌英勇战斗30多个小时。“四·一二”政变后,尚辛友受党组织指示,回县从事革命活动,积极筹建党的组织。1929年7月,尚辛友会同杨子英、尚志清、阎灵初、王子明等人,倡导建立洋县中学,并在该校任教,在洋县中学组建中共洋县小组。10月,改组为特别支部,尚辛友分别任特组长、特支书记,在学校里发展党组织,组织编写社会科学丛书,创办“教育用品社”,翻印《社会发展史》、《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广泛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由党组织安排,尚辛友出任洋县政府财政局长。他团结进步人士,减轻人民负担,受贪官污吏诬陷被关押。两月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1年尚辛友受党的指示离开洋县,到河南开封继续为党工作,后在抗日战争中牺牲。
在寻访座谈中,尚辛友烈士所在村组的村民小组长、邻居及尚辛友嫡长孙先后到场,他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回忆了烈士生平,并对烈士旧居现状表示深深的担忧,希望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修缮保护。期间,洋县军人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冯群闻讯到场,各方共同就烈士旧居保护问题进行了沟通。
时光易逝,精神永存,热血铸丰碑,英魂垂青史。每一次经历、感受和寻找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心灵洗涤之旅,一次思想重塑之旅。在洋县这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甘洒热血,为报效祖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于革命事业,用短暂而壮丽的一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人生壮美的篇章。每一个革命先烈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以及爱国情怀、不怕牺牲和奉献精神。
八月的骄阳通过树荫散落在革命先烈出生、成长的院子里,我们仿佛看到尚辛友烈士生前的点点滴滴。然而,当我们看到烈士家属院子的破落,感到自责和惭愧。作为一名检察人,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以及全省部署的“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的专项活动,坚持寻访、办案、体悟三点合一,积极保护好革命旧址及文物,让红色革命基因薪火相传。今后,我们将秉承先烈遗志,坚守公平正义,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我们会充分发挥好检察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保护好革命旧址、文物,为发扬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贡献洋县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