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汉检要闻

以检察履职“高质效”护秦蜀古道“焕新颜”

发布时间: 2025-06-14
    在秦岭与巴山之间,一条蜿蜒千年的文化走廊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交融与传承。作为秦蜀咽喉的汉中,既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四条古道的终点,又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的起点,堪称千里秦蜀古道的总枢纽。如今,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一场以法治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检察实践正在生动展开。

  走进宁强县七盘关遗址,崭新的文物保护公示牌格外醒目。就在半年前,这里还因未设置界碑、周边环境管理不善等问题面临保护困境。宁强县检察院发出的检察建议,让这一千年古道遗址重获新生。如今,不仅周边环境得到整治,群众文保员的工作职责也得到明确,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一目了然。这是汉中检察机关保护秦蜀古道的一个缩影。

  2024年以来,汉中市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目标,部署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监督活动。从“发挥检察职能保护文物古迹传承历史文化”到“古树名木保护”,从“寻访革命旧址”到“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83件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让56处文物古迹、90余株古树得到有效保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四川广元、甘肃陇南等三省八市检察机关联合开展的“古蜀道古树名木及文物古迹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活动”中,跨区域协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略阳县陈仓道范围,10余株树龄在300-1500年的红豆杉、黄连木古树曾因未悬挂保护牌、树干及树枝缠绕灯带,周边地面硬化面临威胁。当地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供的线索后,立即启动调查程序。通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林业专家、当地群众共同商讨保护方案,最终督促行政机关争取中省市古树名木保护资金290万元,对县域古树实施“一树一策”全面保护。这样的案例在汉中并非个例,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累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志愿者和群众代表参与公开听证、跟进监督等检务活动253人次。

  为破解文物保护难题,汉中检察构建起“纵向联动+横向贯通”的一体化履职模式。汉中市检察院对内统筹市县两级院骨干力量,组建了“大熊猫公园保护”“汉江源保护”“秦岭生态保护”等专业化特色团队;对外则与陕甘川三省八市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与西安铁路运输检察院会签生态环境检察协作意见,建立线索移送反馈、调查取证协查、专项监督联动、持续监督评查等制度机制,让古道保护打破了地域界限。

  在深化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协作方面,汉中检察机关与多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林(山)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覆盖市县两级,与市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建立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协调机制,与市住建局共同制定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协作意见,都为古道保护构筑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据统计,通过“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活动,检察干警已开展寻访364次,撰写寻访体悟116篇,办理案件29件。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汉中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在世界地球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以案说法、制作专题、拍摄微电影,让秦蜀古道保护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意义深入人心。一位参与过案件听证会的人民监督员感慨:“原来古道保护离我们这么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者。”

   从七盘关遗址到米仓古道,从千年古柏到无名碑刻,检察履职正在让这些见证历史的瑰宝焕发新的光彩。正如一位检察官所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在守护民族的文化基因。”下一步,汉中市检察机关将继续以法治为笔,在秦蜀古道上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