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汉检要闻

检察蓝全力守护一方沃土

发布时间: 2023-03-20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丰衣足食永远是华夏儿女最朴素的愿望,万物土中生,而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全市耕地面积达393.93万亩,是陕西重要的水稻产区,有着“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汉中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依法能动履职,切实扛起保护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
    聚焦重点,精准履职。近日,汉中市镇巴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回访一起“非农化”和“非粮化”监督案件时发现,杨某某非法占用的耕地已复垦,土地上已种植出了绿油油的玉米苗。

2022年3月,镇巴县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杨某某未办理用地许可手续,擅自占用1.8亩耕地,先倾倒建设渣土,后平整压实,长期堆放砂石料,使之“非农化”。遂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对杨某某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开展联合执法,促使杨某某对耕地恢复原状,后该处耕地复耕复种,砂石场重新成为丰收的农田。

农田就是农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为了让人民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汉中市检察机关针对长期占用耕地堆放建筑和生活垃圾,破坏耕地自然属性和种植功能,影响粮食产量等问题,发挥“一体化”办案模式,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一并审查,共摸排破坏耕地案件线索147件,针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等犯罪,提起公诉7件13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制发检察建议112件,保护被非法占用耕地250余亩、基本农田210余亩,抗牢了耕地保护政治责任。

专项带动,由点及面。保护好耕地,需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汉中市检察机关坚持以“小专项”推动大治理,助推各项制度落实,推动形成耕地保护新格局。

管好耕地,离不开土地执法。当前,土地执法领域“执行难、执行乱”的情况十分突出。为推动提升土地执法查处质效,保护好土地资源,汉中市检察机关在全市开展土地执法查处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专项活动,与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加强土地执法查处领域沟通协作,努力加强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工作有序衔接,充分发挥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动机制,找准问题症结,发出检察建议72件,涉及土地面积314亩,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耕地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税收的支持。耕地占用税作为“绿色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注重征税,还鼓励临时占用耕地后复垦,恢复种植条件后可全额退税,对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和守护耕地红线、粮食安全“生命线”具有重要意义。汉中市检察机关在全市部署开展耕地占用税征收监督小专项活动,办理案件11件,推动税务局开展耕地占用税清查行动,督促追缴耕地占有税3100余万元,同步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耕地占用税征收与税源管控闭环监管,确保耕地占用税应收尽收。

    齐抓共管,推进治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汉中市检察机关坚持探索山水林田湖一体保护和治理之路,多方守护粮食安全生产的命根子。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为当好秦巴“检察卫士”,携手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建立“山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调查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办案,督促复垦耕地438亩、恢复林地18亩,在办案中与相关部门建立秦巴生态修复保护基地、大熊猫秦岭生态保护创新实践基地、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等11个,切实将办案效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汉中市两级检察院均联合同级田长制办公室分别会签《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推动形成耕地“管、护、用”治理新模式。

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被丢弃的地膜经过风吹日晒,残留的碎片随处可见,被埋入土壤的废旧地膜也因无法降解,对土壤结构和肥力造成极大破坏,形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针对农业生产等产生的农膜废弃物因处理不当而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污染问题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51件,督促回收废旧残膜等固体废物2936.51吨,推动出台安全生产制度规范,依法促推“白色污染”治理。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从油菜花海,到万亩水稻,从五彩秋田,到仓满屯圆,汉中的四季,耕地迸发生机,迎来累累收获。汉中市检察机关将一如既往扛牢耕地保护职责,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