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城褒边区区委旧址暨亢学诗故居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属于汉台区北部,我们驾车从汉中中心城区出发,历经40分钟才到牛尾村。
我们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缓步前行,一路询问村民,终于寻得革命先烈的故居。那是一座朴素的二室土坯房,室内墙面斑驳,尽显岁月沧桑。在这简陋的环境中,先辈们怀着炽热的革命理想,毅然成立了中共南城褒边区,这座看似普通的房屋,承载着非凡的历史意义,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无声诉说着先辈们艰苦卓绝、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告别那承载着革命记忆的故居,我们沿着来时的路返程,行至三岔路口,顺势下坡,便抵达了革命火种最初燃起的地方——牛尾泉党支部,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革命精神生根发芽的沃土。伫立牛尾泉外,抬眼是蜿蜒绵长的山脉,耳畔传来渠间中窸窸窣窣的流水声,刹那间,往昔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身影,如在眼前。
亢学诗,生于1911年,字礼亭,汉王镇牛尾村人,幼年其父因抗缴苛捐杂税被游乡示众,最终因受尽凌辱、含恨而死,这对亢学诗幼小的心灵形成巨大的冲击,一颗反剥削反压迫的小小种子在心里种下。亢学诗从小接受先进思想教育,青年的亢学诗血气方刚,面对动荡时局,亢学诗认为笔杆子对革命的影响还是没有枪杆子来的直观,1930年19岁的他投笔从戎,加入西北军。同年,经中共地下党员陈福生介绍,加入共产党,成为中共地下党员。
1931年夏,因潜伏在敌军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亢学诗回到牛尾村以小学教员身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紧密联系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宣讲共产党的政策,积极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党员,炎炎夏日,对敌斗争开展的如火如荼。同年秋,中共牛尾泉支部成立,隶属中共陕南特委,亢学诗任支部书记,这是陕南成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当年汉中遭遇洪涝、干旱双重灾情,地里颗粒无收,支书亢学诗带领农民度春荒,开展“年关斗争”,成立武乡农民协会,为第二年的革命斗争争取了更多的群众支持。
1932年2月,中共陕南特委会决定将南郑(今汉台)、城固、褒城三县交界处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统一组织起来,中共南城褒边区委员会就此成立,参加党员40余名,亢学诗任区委书记,王子模任副书记,区委机关设在亢学诗家中。牛尾泉党支部和南城褒边区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汉台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征程。
1932年春,面对以李海亭为首、30余人的催收粮、款“委员会”,百姓交不了粮、款就要被殴打、关押,苦不堪言,亢学诗心中装着千千万万的百姓,他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是让百姓吃饱饭的唯一办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亢学诗组织武乡农民协会会员前往城固,以武装暴力镇压催收委的暴政,处死李海亭及差役头目,解救被关押的群众30余人,随后带领农民协会会员成功撤退。1932年冬,敌特掀起白色恐怖,亢学诗家中正好有4名红军伤员养伤,他不惧排查,仍然精心照顾伤员,待红军伤员痊愈又安排护送他们到川北归队。
1933年春,亢学诗将武乡农会发展改革为武乡游击队,随后以这支游击队为主力又成立了二十九军第二游击大队,亢学诗任游击大队政委,成立当天,在亢学诗的带领下,游击队攻打城固吕家村第十区公所,收缴步枪11枝、子弹700发和手榴弹36枚。两个月后,亢学诗带领游击队攻打文川民团,因计划泄露遭遇敌伏,亢学诗为了掩护其他队员被俘,关押于城固,后被党组织营救,保释出狱。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为配合红军行动,亢学诗化妆潜入汉中城,但被国民党38军密探发现,关押至汉中第二监狱。面对严刑拷打,亢学诗坚决不肯吐露一个字。1935年2月12日,亢学诗被绑至北校场树林处处决,年仅24岁。
今日的牛尾泉畔,清冽的泉水自党支部外蜿蜒流淌,潺潺水声恰似一首悠远的赞歌,深情诉说着革命先烈的不朽传奇。汉中城南褒边区区委旧址暨亢学诗烈士故居被列入汉台区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历经百年洗礼,斑驳的砖瓦间依然悦动着制热的精神火种,当年在此奋斗的亢学诗与同志们虽已化作星辰,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回望峥嵘岁月,正是无数先辈以血肉之躯铸就信仰丰碑,以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我们开辟出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富足安康的崭新天地。
举目远眺,湛蓝如洗的天空下,秧苗随风摇曳,嫩绿的生机铺满田野。这一刻,时光仿佛在此定格,往昔的烽火和今朝的祥和在此交融。作为新时代的追光者,我们将紧握历史的接力棒,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续写新时代的革命华章,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幸福之花,让先辈们的理想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