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宛如“活的文物”,而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凝固的历史”,它们共同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生态价值。2025 年 3 月 15 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以法治之力筑牢古树名木保护屏障,这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奔流不息的汉江,孕育出悠长厚重的汉文化,广袤的天汉大地上,文物资源星罗棋布,古树名木翠影沧桑。近日,汉台区人民检察院文化“寻保传”活动走进汉中市政府机关,对机关院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寻访保护和调研。
踏入市政府机关院内,检察官们便被一片葱郁所吸引。这里现存圆柏、银杏、臭椿等古树十余株,棵棵树龄均超百年,它们在岁月的滋养下,静静凝视着汉中大地的春华秋实,见证着刘邦在此起兵逐鹿中原,诸葛亮屯兵此地、北伐曹魏,张骞从这里开启凿空之旅......
古树名木原则上实行原地保护。有专门的园林人员对机关院内的古树精心养护,为它们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检察官仔细查看了古树的生长情况,每一株古树上都有挂牌时间、古树名称、树龄,扫一扫挂牌上的二维码可以清楚的看见相关树木的介绍。诗人奥登说:“一种文化,近乎等于它的森林。”而一棵树,也与它扎根的那片土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唇齿相依。更重要的是,古树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它们可能是某个街区的标志,也可能是几代人共同的情感寄托。我们能够看到一棵古树留存至今,其实非常不容易。
检察官们穿梭于古树浓荫下,不经意间的抬头,竟发现了隐藏其中的文化瑰宝 —— 古代文庙建筑遗存。汉中府文庙位于城内西南,今汉中市政府院内,其中遗物碑坊等系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万历年间重修,清代亦多有修葺。解放后于1956年又经修缮,基本保持了原貌。“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是一座高大木牌坊,精雕细刻,彩绘如今仍历历在目。而在棂星门牌楼东侧,五株百年银杏与一株百年椿树静静伫立,它们粗壮的枝干与斑驳的树皮,恰似文庙古迹的 “绿色守护者”。古树的年轮与文庙的砖瓦,在时光的长河里相互守望,古树见证了文庙的兴衰变迁,文庙则为古树增添了人文底蕴。这些古树,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生命奇迹,更是历史文化的活态延续,与文庙古迹共同诉说着汉中大地的岁月故事。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古树名木韵载千年,见证历史变化,饱经岁月沧桑,让我们携手共进,不断增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一起守护这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让文明与自然彼此记忆,让参天的古树牢牢扎根于历史的土壤更加枝繁叶茂,更好延续城市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