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中学巷还带着薄雾,青石板路泛着微光。我们一行人穿过市井的喧嚣,来到了汉南书院的朱漆大门前,门楣上“汉南书院”四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里便是汉中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办书院之一,承载着汉中文教记忆的古老书院,讲解员带领我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法治与文化对话。
汉南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乾隆四年,由时任汉中知府的朱闲圣倡建,作为陕南地区科举教育的重要场所,曾培养出众多举人、进士。据《汉中府志》记载,书院鼎盛时期“斋舍百余间,藏书万卷,学者云集”,与关中书院、宏道书院并称陕西三大书院。书院现存建筑为清代中后期遗存,主体结构保存完好,2018年,汉南书院被列入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寻访时光镌刻的文化记忆
沿着大门进入院内,两侧的碑刻遗珍是书院现存最古老的碑刻——“道光八年(1828年)修缮题记碑”,碑文记载了书院在清代白莲教起义的战火中几度损毁重建的艰辛历程,并详列捐资修缮的官绅名录。此碑原立于书院二门内,现陈列于回廊展区,是研究清代汉中社会结构与文教资助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沿着回廊前行,墙面上展示着汉南书院的历史和相关文物介绍,检察人员的脚步与历史的足印重叠,一墙之隔外传来学生的欢声笑语,似乎在回应当年学子诵读经典的声音。穿过回廊,院内的青铜孔子像在光影中静立,2米高的塑像衣袂翩然,手持竹简,眉目间依稀可见当年铸造时的虔诚。“这是西北地区现存最大的青铜孔子像,道光十年铸的。”他就这样“隐居”于闹市中,守护着一届届学子。濯汉堂前还立有两座无字石碑,“文革‘破’四旧”运动中险遭损毁,被有文化情怀的教工秘藏于地下。2003年翻修书院时起出,具体年月失考,碑文字迹已磨灭。维护人员猜测石碑上刻的是关于汉南书院的历史背景,于是在院中新立两座石碑将相关记载刻于碑上。
绕过濯汉堂,讲解员带我们来到了大成殿,大成殿的门平时是上锁的,讲解员拿着一串钥匙打开门后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参观里面的文物。大成殿内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和“为学日益”匾额,神位以木牌雕制,高约1.2米,顶部浮雕云龙纹,正面阴刻楷书“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此木牌为2016年修缮时从书院夹墙中发现,清代青铜孔子像实为神位牌的“具象化”延伸。大成殿内的“为学日益”匾额是真正的古迹,由于匾额上未署名,推测可能为道光年间汉中知府杨名飏亲题,为防止文物毁坏便拓印了一块“为学日益”匾额悬挂于院内门上。
从大成殿出来后,沿着东边走廊,我们来到了莲池。早春时节的莲池仍稍显萧条,池边的丹桂树却一直是精神抖擞。莲池紧邻奎文阁与大成殿,是书院师生休憩、雅集的重要场所。莲花寓意“清正高洁”,与书院培养士人品格的宗旨相呼应,丹桂也寄托了对学子“折桂”的美好祝愿。院内还种植有旱莲、紫薇等多种树木,有传言说旱莲若是开得茂盛,那今年的高考成绩一定会很好,我们去的时候花期刚过,树上仅存有几瓣残花,风过时,簌簌落下的旱莲花瓣与屋檐下的检察蓝制服相映成趣。百年树龄的紫薇古树其“怕痒树”特性与观赏价值广为人知,由于前来“挠痒痒”的人太多损坏了树干,维护人员特意为两颗紫薇树穿上了“外衣”。
再回到正门准备离开时,我们忽然瞥见殿角一侧有一块小碑刻着“陕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字样,询问讲解员后才知道这是中共陕南特委机关旧址标识,1931年,中共陕南特委的油印机曾在这里彻夜作响,书院无声见证着近代革命的起伏,为革命先驱保驾护航;如今,我们用公益诉讼保护书院能够更好地传承。
结语:寻根·保护·传承
站在门口回首再看这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战火的摧残和历史的冲刷虽让其稍显斑驳,但更显底蕴深厚。汉南书院不仅是汉中教育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承载着珍贵文物的“立体博物馆”,那些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向我们诉说着书院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厚度。事后我们向书院管理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消防设施、墙体渗水、周边环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这场“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行动,既是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的缩影,亦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践行。当‘为学日益’的匾额遇上‘公益诉讼’的徽章——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当检察蓝守护着书院青,这场“文化寻保传”的旅程,正让沉睡的文物在法治的春风中苏醒。文物保护的法治化,不是将历史锁进保险柜,而是让老书院讲出新故事,古树新芽,才是文化真正的生命力。未来,我们将持续联动文旅部门,推动汉南书院保护与利用的“双向奔赴”,让这座百年学府在法治的护航下,继续书写新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