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小说围绕一起杀人案件讲述了加贺警官如何与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斗智斗勇,最终抽丝剥茧还原案件真相的故事。通过加贺和野野口修两种不同视角进行双线叙事,将艰难曲折的侦破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不断的反转中,读者跟随加贺一步步的接近真相——原来,一切都是嫌疑人蓄谋已久、精心编织的骗局。这本书不愧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揣摩人性,入木三分,逻辑推理,环环相扣,看似平濙无奇的人、事、物最终却成为揭开谜底的重要线索,读者仿佛置身迷雾之中,最后一刻才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刑事办案人员,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和反思。“破案=证据+推理+信念”,用证据还原真实案情,用推理探寻事实真相,而信念是支撑办案人员走出迷局的精神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证据:细微处见真章。案情总是扑朔迷离,而证据是发现真相的唯一途径,一些看似边角料、可有可无的证据很可能成为最后破案的关键。享誉中外的华人神探李昌钰,从业50余年,在全球46个国家,参与破获各类案件8000多起,始终重视对案件中现场证据的搜集工作,每一起重大案件都因为他的介入得到关键性扭转,只要有他在,几乎没有解不了的难题。在谈及破案秘诀时,他说:“人人都以为我的手中有一个水晶球,可以通过什么魔法看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其实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既不懂魔法也没有水晶球,我们破案靠的是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努力的工作。”证据,被称为诉讼的无冕之王,只有让证据开口说话,真相才能水落石出。但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证据是不会自动上门的。所以,搜集证据务必全面客观,务必精确细致,借用李昌钰博士的话,就是要“站着看,弯腰看,弯腰深一点看,蹲着看,跪着看,坐着看,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看”。
推理:眼见未必为实。每一起案件,都犹如一株大树,人们所看到的泥土之上的部分,永远只是一小部分,泥土之下,有着巨大的盘根错节,如果不挖出来,永远都不会知道埋藏在下面的真实模样。很多时候,所谓的“真相”,未必经得起反复的推敲:我们的想当然,也不见得就是正确的答案。你看到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假象。在复杂诡异的表象下,敢于否定,敢于质疑,才能打通通往真相的大门。然而推理并非毫无根据、天马行空的臆想,真相需要多角度的证据稳定支撑才能最终显露出来。胡适曾说过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破案很有裨益。大胆假设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办案人员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发散思维,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是要有求实的态度,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推理引导取证,在不断否定中探寻真相,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信念:真相不会缺席。“真相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信念”。还原真相犹如拼拼图,要有这样的信念,再完美的犯罪也会留下蛛丝马迹,我们的职责就是将散落的碎片收集还原出本来的样子;审讯嫌犯要善用读心术,“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要有这样的信念,即便是谎话,所提供的信息也并不比真话少,我们的任务是要在与罪犯的博弈中寻找破绽;侦破案件又好比走迷宫,随时可能会陷入僵局,寸步难行,所以,还要有这样的信念,真相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有人说,《恶意》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读者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现实中的刑事案件更是千变万化,每一起案件都好比一部推理小说。即便迷离曲折,总会有峰回路转;即便千难万险,总会迎来柳暗花明,正邪较量中方显办案真功夫。
作者: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 楚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