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

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6-02
 

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有感


  明代《传习录》里有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讲的是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是行的意念,行是知的完成,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反复号召要做到知行合一,总书记为什么要多次提?反复讲?他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带着疑问,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并最终找到了答案。 

  一、理解知行合一,要把握一个“点” 

  2013711,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4120日,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会议上他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64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201931日,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上述列举的仅是其中的部分,足以看出总书记对知行合一有着深刻的实践探索理解,他对“知”与“行”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做了深入的概括总结。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在第二讲《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提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并通篇体现了“中国特色”,如: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或者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话语权等等。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在我认为,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辩证关系的理论阐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上来,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要以敢担当、善作为的实际行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坚守知行合一,要抓住一个“本” 

  20121115,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总书记的首场记者见面会上,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427日他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两点: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20193月他与意大利议长对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此外在他的多次讲话中,均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他还对党的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提出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这都是总书记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书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第八讲《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中提到: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党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排在第二位,处于第一个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之后,在其他十二个基本方略之前。从逻辑关系上讲,“以人民为中心”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关键,这些都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作为一名党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把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最高价值选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坚持知行合一,要笃定一个“干”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信心比黄金更宝贵。知行合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二者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既倡导学习励志,更倡导学以致用,崇尚实践,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非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更要转化到施政的具体举措上,数年来总书记跑遍了十几个省份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前段时间他还转乘飞机、火车、汽车前往四川石柱县调研扶贫工作,见微知著,这不就是总书记的“行”。 

  可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了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单的逻辑导图更加清晰直白: 

  于是,对于总书记所说的“知”与“行”,我也找到了答案,知就是人民至上,行就是狠抓落实。 

  四、贯彻知行合一,要强化一个“担” 

  “担”,是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更是工作追求。迈开新步子、展现新风貌,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决策部署,关注社会热点,踩准新时代节奏,积极履职。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要努力践行以下三点: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精准办案重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司法行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工作理念,坚定检察为民情怀。讲政治绝不是空泛的喊口号,而是要思考怎样贯彻落实,即通过我们的审查起诉、出席法庭指控犯罪、公诉环节社会治理等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知”,也就是“为谁执法”落实在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法律规定是冷冰无情的,一旦触犯,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牢狱之灾。但检察官的执法却是温情的,“你办的不是案件,而是他人的人生”(北京市检察院刘哲检察官语)。这就要求我们公诉人在适用法律时基于个人的良知判断,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在办案中决不能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必须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体会、感悟社会冷暖和人情世故,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唤醒迷失的灵魂,去挽救、感化、警醒他们。在结论形成后,还应扪心自问:这样的结论是否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朴素感情?是否有悖于普通群众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有利于引导善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如果答案模糊甚至是否定性的,则需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要坚持正确的检察工作方法,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学习党史、分析现状、预示未来的一大法宝。“依靠谁”就是要我们检察人铭记所要依靠的力量,就是要从人民群众中去汲取智慧。离开这个“依靠”,检察工作将成为无鱼之水。如在办理刑事案件时,要求公诉人在认真阅卷的基础上,对于过错的区分或者对定性不准或有争议的案件,主动深入群众中间,组织召开有关办案机关、被告人所在单位、村委会或者群众代表出席的座谈会,必要时还可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听取他们对案件处理的意见,方能保证案件处理结果不背离正确的方向。 

  三是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提供优质法治产品、检察产品。高检院工作报告指出“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给检察机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及时性方面,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作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社会的关注点转移了,过去大多关注的是物质生活,这些解决后,开始关注民主、法治、环境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思考检察机关在服务经济发展上短板是什么,在回应社会关切上存在的不足在哪里,有针对性的去加强和改进。作为承担重罪案件工作的公诉部门,在办理重大敏感案件时更应当强化释法说理,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法治正能量。简言之,要做好我们的工作,就是“心中装着老百姓”+“到老百姓中间寻找解决方案”+“释法说理、回应老百姓的诉求”=“优秀的法治产品、检察产品” 

  最后,借用《华严经》的佛教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说唯有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 王文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