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想到了相册里的两张珍藏的相片。那是去年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拍摄的,一张是八一式自动步枪,一张是五四式手枪。这两种枪现已退出部队列装,都是我1993年参军后武警基层战斗员和指战员的配枪。自从有了照片,我就时常翻看看,每次都有新的感动。对武警作战部队官兵而言,枪无疑是自己的第二生命,记得当战士时,每次执勤任务完毕,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先细心地擦拭它们,然后再休息吃饭。日日相伴,枪好像也有生命感情似的,那种相依相伴的感觉真好!两把枪见证了我17年警营岁月奋力拼搏的历程,我们一起训练场上战严寒爬冰卧雪,斗酷暑挥洒汗水;见证了自己当年做为战斗员或基层指挥员直接参与的执勤站岗、协助公安抓捕持枪劫持人质歹徒、带战士设卡围捕杀人越狱逃犯、宁夏四十周年大庆安保、奥运火炬传递安保、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宁安保等火热战斗场景。也见证了自己从一名列兵成长为基层营职指挥员的成长历程,这成绩对别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却重如泰山。我深知其来之不易,个中酸甜苦辣自知。思来想去,感觉这成绩的取得除了自己锻造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努力为之奋斗外,最主要的要归结于一点,就是善于学习。无论是备考军校还是军事训练,或者连队的日常管理教育还是临时性的处突执勤等,每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学习,学习使我充满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学习使我迅速成长,也更加自信。
2009年,因家庭原因,自己主动申请脱下军装,离开深情眷恋的警营,投身家乡的这片检察蓝。入省院的岗前培训有一堂课是庭审观摩。生平第一次走进庄严肃穆的法庭,记得当时看到穷凶极恶的被告人胡搅蛮缠的样子,自己很是义愤填膺,但是看到我们的公诉人英姿飒爽,依法依规盘丝剥茧,使得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公平正义得以维护的那一刻,这场景又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对省院门口的巨石上刻的“公平正义”四个大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我一下子有了再次拿枪的冲动,我放下了武警部队真的枪,但要拿起法律的“枪”!
从那时在,内心种下了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公诉人,真正坐在公诉席上,用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来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就是要有法律的“枪”,也就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资格证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梦想对于法律门外汉的我来说,谈何容易。妻子当年还未调回西安,两地分居。我刚转业新单位要加班加点熟悉工作,工作之余还要独自照顾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还要找地方安家立业,照顾多病老人等事宜,困难重重,压力山大。当时家人和朋友也劝我:“人过三十不学艺”、“还考什么司考,受那罪”。我当时自己拿起法律书,可是看不了几行就头大脑蒙,实在看不懂。那种苦闷、迷茫、彷徨,至今记忆犹新。但多年军旅锻造的自己敢于迎难而上、山高人为峰的精神品质和刻进骨子里融入血脉里的强烈的对职业的尊崇感、对自己个人尊严的追求感,让我永不退却,知难而进。在案管办丁鹏敏、田鹤城等前后几任领导的鼓励下,我又拿起了书。记得周末带孩子去补习奥数课时,自己还一边帮孩子记笔记一边自己抽空带耳机听司法讲座,假期和家人出游每次都戴耳机听讲座、带司法考试复习书,夜夜挑灯夜读从未间断、头发一层层掉、眼圈一天天黑……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从2013年起,年年参加考试,信心满满,年年差之毫厘,名落孙山。7年来,有失意有彷徨,但从未放弃,终于在去年收获了成功。当我看到客观题考试217分、主观题考试111分的成绩时,甚至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虽是来的晚了,但我毫不后悔,因为在这备考的过程中,看似很苦,但我品出了甜味,对法学的理解更加深刻、自己的意志品质更加坚韧,这何尝不是收获呢?近期,我借同事的《教义刑法学》学习,该书作者是我国刑法界泰斗陈兴良教授。通过学习,对法律法规从以前的知其然,到现在略有知其所以然,也是从以前的被动应试学习到现在平和心态主动学习的转变。我更加感觉到法学的博大精深、浩瀚无垠,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仅仅是叩开法学大门的第一砖。也深深感受到了以前看似冰硬枯燥的法条背后蕴藏的浓浓的人文情怀、价值规范、立法背景、司法考量。每个寥寥数字的法条背后都浓缩了多少活生生的案例、多少法律人的心血,与法治中国下的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想到这些,再回头看以前的知识,感觉原本枯燥的法律也鲜活起来了,我愿意拿着法律的“枪”,继续学习,走在学法、用法、司法、守法的时代前列,乐在其中,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