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队伍建设 > 主题教育

【周周讲评 · 党史教育】检察干警 “讲党史、谈感悟、促提升” 专题活动 第三十一期

发布时间: 2021-12-21

本期“周周讲评”之“检察干警讲党史、谈感悟、促提升”专题活动由渭滨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赵红军给我们进行了分享。

 

登台分享

今天赵红军同志向大家分享的是陈乔年和陈延年两兄弟的故事。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热播,这部剧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初期,列强欺辱中国,新老思想互相碰撞,国家命运正处于十字路口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剧中陈独秀、李大钊等这些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独秀之子陈乔年和陈延年的事迹也颇受大家关注。

1902年9月2日,陈乔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幼时便与哥哥陈延年一同外出打工,饿了吃烧饼,渴了喝自来水,与工人同吃同住。1914年到1919年期间,两兄弟先后到北京、上海求学。不久,两人都考上震旦大学。后来,在父亲的资助与鼓励下,他们漂洋过海,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共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志回国后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1925年,陈乔年学成归国,担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一职。随后他与李大钊、赵世炎筹备开办了北方区委党校,并亲自讲授马克思理论知识,培养党政人才。

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延年为找寻失散的革命伙伴,不幸被捕。1927年7月4日,受尽酷刑的陈延年,没说出党的半点秘密,被国民党反动派押赴刑场。行刑时,陈延年坚决不跪,高喊:“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刽子手恼羞成怒,乱刀残忍地杀害了陈延年。

1928年,陈乔年跟随大哥的脚步来到上海,深入敌后,秘密联络同志。由于叛徒告密,陈乔年在1928年2月不幸被捕。与亡兄一样,乔年在监狱中遭到反动派的百般折磨。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横眉冷对,坚贞不屈,还不断地鼓励其他同志,保持革命气节。敌人见从他们身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打算将其杀害。狱友知道后,心情十分沉重,但陈乔年却还乐观地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6月6日,陈乔年被害,享年26岁。

这个正处风华正茂、天真烂漫岁月的青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在当年亲自填写的履历表的“职业”栏中,他写着“革命”两个字。这几张泛黄纸页穿越百年历史而来,承载的精神依然鲜活。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出乔年对革命事业的担当与热忱,看出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看出他毫无保留的赤诚之心和毅然决然的奋斗足迹。它能够点亮中国漫漫长夜,抵达百年后亿万中国人的内心,让人们为之深深感动。

如今的中国正走在繁华大道上,陈乔年曾经对狱友说的话,正在实现着,他对党的忠诚,对党性的坚守,也将继续传递下去,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铭记的政治底线。

 

干警点评

赵旭:赵红军主任向我们分享了《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的革命事迹。这部剧当时全民热捧,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所处的那段时代的社会风情,展示了100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不断追求真理、摸索中国前行道路的伟大事迹。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在这部剧中,我最喜欢陈独秀这个人物,他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发表“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所以青年人要把“爱国”二字铭记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报效国家。

唐咪:《觉醒年代》全景化呈现了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以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代新文化思想人的群体风采。即使身处繁华盛世,我们依旧需要铭记百年前那些青年的付出,正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埋下种子。我们学党史也是这样,我们学习,我们感动,感动于那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感动于那一群虽千万人亦去矣的人,感动于那一群唱着光阴似流水的人。我们虽不能都成为像他们那样惊天动地的伟人,但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尽力为国家做一些事,人生也有了价值。就如剧中的一句话:虽千万人,众先烈往矣;虽千万人,觉醒年代往矣;虽千万人,吾往矣。

 

院领导总结点评

渭滨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艳伟表示,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之前,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陈延年和陈乔年,通过赵红军主任今天的分享,我们一起重温了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陈氏兄弟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们心系天下,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他们那崇高乐观的精神,坚毅果敢的意志,慷慨就义的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看完《觉醒年代》后,网友们频繁传颂的一句话是“后来啊,合肥有了延乔路。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但他们的尽头都是繁华大道。”的确,正是许许多多像陈独秀父子这样的民族英雄,用血肉之躯带我们走向了繁华,他们,才是我们最该追随的偶像!今天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做好使命担当,要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