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土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横跨宝鸡岐山、扶风两县,以其规模宏大的遗址、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原遗址最早可追溯至先周时期,是周王朝崛起与建立后的重要遗址,也是周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留存着商代晚期周人遗存、西周城墙、宫殿等丰富遗迹,其中凤雏甲组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称四合院,其用瓦也是迄今最早发现;王家嘴一号建筑则为确证周原是先周都邑提供关键证据。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精品众多,2000多件青铜器中半数以上带有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其种类丰富,尽显西周青铜艺术巅峰。此外,还出土大量甲骨文、玉器、陶器等,全面反映3000年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与社会风貌。宫遗址还发现三座西周城垣,其中城南门外壕沟出土213片卜甲、卜骨残片,刻辞295字,是西周甲骨文重要发现,完整揭露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填补西周城门研究空白。凭借重大考古价值,周原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岐山县人民检察院积极落实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安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次组织干警深入周原遗址周边村落,开展寻访调研工作。干警们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居民交流,详细了解周原遗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在走访过程中,一位居住在遗址附近多年的老人激动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小就听长辈们讲周原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历史的印记。以前农忙的时候,还能偶尔发现一些古老的陶片呢。”
通过实地勘查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检察干警们了解到,周原遗址虽历经数千年,但由于自然侵蚀、早期不合理的开发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遗址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区域被农田侵占,遗址风貌难以完整呈现;曾经辉煌的宫殿基址、祭祀场所,如今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轮廓。
基于寻访中掌握的遗址范围内的情况,岐山县人民检察院积极行动,多次与文物保护部门、当地政府等相关职能单位就周原遗址管理和保护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推动建立区域内历史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大保护格局,形成保护合力。同时,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大对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宣传、网络平台宣传等形式,提高周边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周原遗址的大保护工作中来。
参与寻访的一名检察干警感慨道:“周原遗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参与这次文化‘寻保传’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我们不仅要依法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更要让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如今,周原遗址的新发现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的目光,这是传承与发展的新契机,我们要借助这股东风,让周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周原遗址,这座历史的丰碑,在检察力量与各方努力下,正逐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历史,传承文明,弘扬周人的伟大智慧,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释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