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说过:“人的一生里有两个人,一个惊艳了岁月,一个温暖了时光。”于我而言,惊艳岁月的人还很幼小,但那个温暖时光的人却已两鬓白发。
犹记儿时,每逢秋末冬初,我便会咳嗽不止。止咳药味苦,每每都要母亲捏着鼻子才能喝下,要是一口气喝不下,必定会犯恶心。不过吃了几日,还不见效,我的咳嗽甚至愈发严重,有时候咳得撕心裂肺,直不起腰。出于心疼,母亲不再给我吃药。
第二天,母亲带着几个梨走进厨房,我起身前去查看。母亲在削梨,随着刀的起落,一片片雪白的梨落在砧板上,随后放入瓷砂锅中,加水,放冰糖,小火慢慢地熬。母亲总会最后留下一片梨肉,塞入我嘴中,笑着问道:“甜不?”我笑着答应,一口咬下,清甜的梨汁顺着我的喉咙缓缓流下,清脆可口。
在等待梨汤的过程中,母亲唤我出去。我小跑着赶过去,惊奇地发现母亲手中拿着一棵小树苗,是梨树。我和母亲把小树苗移植到院子前面空闲的位置,母亲嘱托我要照看好这棵小树,看着眼前和自己一样高的小树苗,我痛快地答应了。
淡蓝色的火焰安详地跳动着,一缕缕蒸汽飘出,不多时,整个厨房氤氲着冰糖雪梨汤的香甜。母亲关掉火,拿出碗,先是用汤匙搅拌梨汤,舀出时,晶莹剔透的梨汤与白瓷碗碰撞在一起,发出轻微的响声,这才发现碗中还有未化的、小颗的冰糖。母亲拿着勺子,舀起一勺,轻轻地靠在嘴边吹凉,再用嘴唇轻轻点一下梨汤,确认不烫了之后才放到我的嘴边,“不烫了,喝吧。”梨汤一入口,清甜就在味蕾中绽开,滑进喉咙,一股暖流浸润全身,完全咽下后,口中仍有余香。
连续几天我都喝着梨汤,不觉中,我的咳嗽竟也奇迹般地好了。
母亲的兴趣总离不开油盐酱醋茶。小的时候,我们周围邻居都知道母亲烧得一手好菜,美味、可口,每次都变着花样的做不同的饭菜给我吃,从色彩搭配到营养均衡,她总是绞尽脑汁。自从我高中住校后,每次回家餐桌上总会有各种有营养的煲汤,一进门就被美味所迷惑,别提多幸福了。
每次回家,自然映入眼帘的便是伫立在家门口的母亲,又是那熟悉的眼神--深情地犹如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水。继而母亲就会迎上前来,双手自然地接住我的书包,然后对我说:“咋这么晚才到?饿了吧,赶紧回家吃饭、饭都给你做好了,有你最爱吃的……”此时,分明瞥见母亲额角一丝皱纹的隆起,心里不由,满满的愧疚。我大摇大摆走到餐桌前坐下,假装品尝,母亲则在一旁一脸期待地对我说:“怎么样?我可是熬了几个小时呢!”我满口之乎者也地说着:“不错,你堪称厨神”,母亲这时就会笑笑说:“人不管走哪去都要吃饭,自食其力最重要”,我则不耐烦的点点头,最后,我还要配合母亲高涨的情绪无奈地说道:“你优秀,你能干”,母亲这才悠悠然笑了起来,笑的那么甜那么美,似一朵雪莲花的盛开。
母亲非常看重过年过节,在母亲心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经常教育我:“不管日子是穷是富,都要过得‘像样儿’,要年像年节像节,老祖宗的传统不能丢。”春节贴春联、元宵节煮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艾叶……母亲每个节日都不忘,每个节庆的细节都不落。母亲总能以民俗这种独特而又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坚守,并将这种尊崇与坚守忠诚地传承给我们这个有爱的大家庭。
这么多年来,母亲从没对我说过一个“爱”字,但她默默无闻的举动一直在诠释着母爱的真挚与炽热。
“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荏苒,爱意如初。然而,母亲的爱却始终如源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知恩应反哺,行孝当及时,借母亲节祝愿全天下母亲:身体健康,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