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文化动态

那年、我们去看电影

发布时间: 2019-12-11

  小时候,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文化活动很少,看电影成了人们感受文化艺术仅有的几种途径之一。 

  那时候,在农村,每个乡镇(那时叫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轮流为各村(那时名叫大队)放电影。一般每个村子一年能放映5-6场电影。村里没有电影院,选一个开阔地露天放映。虽然片子总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几部老片子,但每到放电影时间,人们就早早带上板凳去占好位置,享受文化艺术。王心刚、王晓棠等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名演员。 

  我们家在眉县齐镇,历史上是关中西府一带很有影响的城镇。镇区有部队、工厂等单位,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比较盛行,但是,文化活动仍主要是看电影。镇上有电影院,很大、很简陋,是露天的。因为763部队驻扎齐镇,齐镇电影院常与省城西安甚至北京上海同时上演新出的电影。部队考虑到军民一家亲,在为官兵上演新电影后,把片子送给齐镇电影院,这样,齐镇电影院就有了一线影院的特色,就能与大城市同时分享最新的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朝鲜电影《买花姑娘》、1974年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电影《渡江侦察记》等好片子,齐镇电影院放映半年、甚至一年多后眉县电影院才拿到片子。 

  在齐镇看电影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当时,电影院门票是5分钱,这只有在单位上班的人才能体面的享受。他们带上小板凳,安详悠然的通过检票口,很大气的座在电影院中心的最佳位置。我们这一辈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一家最少3个娃,多的八九个,孩子成群是当时一大特点。这些年轻人,最爱看电影,但又没有钱买票,所以就产生了齐镇电影院特有的现象。晚饭后,天一黑,附近十里八乡的年轻人相约成群结队来到电影院周围,一个一个爬上靠近电影院院墙的大树,顺着伸向电影院的枝干,先骑到墙上,然后一个一个溜到电影院里面。有胆量小的伙伴,不敢从墙上溜到电影院,整个看电影过程在墙上树杈上进行。因为这个缘故,齐镇电影院人气特别旺,电影院里人多,电影院的墙上,靠墙的树上也是人头攒动。如果是放映好电影,那景象是别具一格,天下独有。从部队传来好电影的海报在街道一张贴,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十里八村,甚至邻近的岐山县的安乐、落星、太白县的樱鸽等乡镇的人都知道了,整个电影院挤得满满当当。电影开始不久,电影院就骚动起来,因为电影院没有台阶,站在后边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人的后脑勺,看不见银幕,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心急,不停地向前挤,这样电影院内一波一波的开始晃动起来,年龄大的人、妇女、小孩就开始吆喝。这种现象很可怕,会出现踩踏事件,搞不好要出伤亡事故。多年的放映经验使齐镇电影院有独特的控制方法,他们从镇上抽调十几、二十几个民兵,给每个民兵发一杆竹竿,哪里有骚动,民兵就抡起竹竿向哪里打。结果,一会儿南边骚动,南边的执勤民兵抡竹竿;一会儿,北边骚动,北边的执勤民兵抡竹竿,整个放映过程就是一个拥挤和敲打的过程。不少小伙子看完电影后,不知道电影是啥内容,头上却多了一两个包,他们也不会去向电影院找事,因为他们享受这种热闹和刺激的过程,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行为,向自己喜欢的女娃表现自己的勇敢。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电影;可以到影城看电影;可以边走边看电影。电影也有了什么“大片”、“贺岁片”等形式。但是总感觉看电影缺了些什么,好像是人气、是热闹、是氛围或者是别的什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