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文化动态

井锁峪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9-12-11

  沐浴着阳春四月温柔明媚的阳光,乘着徐徐清风我的脚步飘到了井锁峪的土地。她像一个成熟的少女,披着纱巾,站在秦岭北麓太白山脚下西隅的眉县齐镇南寨村,双目凝视,脉脉含情地等待着我的到来。热情洋溢的张开纤纤玉臂,向我倾诉着久违的衷肠。

  井锁峪位于斜谷东侧,南寨村端南,呈阶梯形地貌,沟內入囗处地势宽阔平坦,土地肥沃,多由水土流失冲积而成的坮原。抬头仰望,两面山坡一片翠绿。小侧柏,洋槐树,小灌木千姿百态,景象万千。西边的山坡上一条砖混的台阶拾级而上,与塬上的老房子遥相呼应,新建的移民搬迁项目,欧式建筑的二层小楼,在斜坡的水泥马路两侧一字儿排开,足足有七八十幢,在正午阳光普照下显得十分醒目飘亮。井锁峪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传说神农品尝百草从此经过,老子骑牛西巡在此歇脚。这里的山民淳朴勤劳,智慧而勇敢。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林业专家芬次尔应聘为西农大教授,被井锁峪优美天然的环境所吸引,在峪内植树造林,进行林业科学研究,为了交通方便,他带领山民移石拓土,修筑了通往山外三公里多的简易土路。峪中沟壑纵横,山坡地陡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芬次尔便从国外引进了刺槐树在井锁峪栽植,成功后普及到全国。刺槐树适生能力高,抗逆性强,木质坚硬,是矿井架木优良材料,刺槐树在中国引进成功,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使中蜂养殖找到了上等的蜜源。今天,我徘徊在这条"林业白球恩"带领山民修筑的"洋人路上",感慨万千,抚今追昔,不禁对井锁峪的先民们创业奋斗的精神肃然起敬。

 

    

  新中囯成立后,井锁峪人响应政府号召,从1960年开始栽植苹果树,到80年代初,井锁峪800多亩土地全部栽种成苹果树。这里由于山清水秀,空气凊新,远离污染,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物美价适,很受市场欢迎,除覆盖全国外,还出囗香港,日本,东欧市场。1975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等囯代表团曾到此参观访问。陕西省省长谢怀德来眉县主持召开全省果树工作会议,亲自来到南寨村井锁峪视察指导,品尝过井锁峪的黄元帅苹果后,竖起手指赞不绝囗。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根据市场变化,从1986年开始,井锁峪开始发展矮化苹果,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渭北高原苹果产业后来居上,井锁峪饱受冲击,他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又引进嘎啦优系,美国八号、藤木一号、新世纪等早熟品种以早熟抢占市场。随后又陆续引进澳洲青苹,粉红女郞等加工品种。将苹果产业向储存加工方向迈进。到九十年代末期,由于连锁效益全省苹果栽植一拥而上,呈井喷式发展,井锁沟的苹果无人问津,眼看着辛苦作务的苹果要打水漂,果农们都紧皱眉头,一筹莫展。

 

    

  关健时刻,退伍回村的小伙子张喜仓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年轻心细的他仔细琢磨自己许多战友转业到厂矿单位,可以收购苹果为战友单位搞福利。兵贵神速,说干就干,他马上借钱三百元收购了二万斤苹果拉到战友单位被全部包销。虽然初次贩果只挣了几十元钱,却激发井锁峪群众勇闯苹果流通市场的热情。峪内80多户多人就有30多人从事果品贩运,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走厂矿跑企业,不厌其烦的宣传,雇车拉上苹果在西安,汉中、咸阳周边城市打游击。把车停在居民区门口,车站街头大声吆喝,整批零称一斤一斤分销,泪水和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眼睛,村子里一年生产的800多万斤苹果被销售一空,群众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他们在果品销售中饱经风霜,受尽磨难,触角遍及全县十三个乡乡镇,18累计年销售苹果8亿公斤。鼎盛时期,南寨井锁峪车水马龙,用整列火车发货,这里成为眉县苹果名符其实的集散地。为推销眉县苹果有5人因意外和车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个别贩运户债台高筑,至今仍缓不过元气。井锁峪人用他宽广无私的胸怀牺牲自我,为眉县苹果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将永载史册,至今为人们所赞颂。

 

    

  站在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倾听着她内心的倾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断的奋斗和创新,发展和开拓永远是井锁峪人永恒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展弥猴桃和干杂果,全组群众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整体搬迁到峪中平台上,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吿别前,我的耳畔又回响起井锁峪的新蓝图,她要在不久的将来,把坡塬上遗留的古老民居打造整理,变成休闲,观光,旅游,追思,存史的新天地,为井锁峪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着再一次回到这里来,故地重游,目睹她新的风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