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看战争题材的电影《突破乌江》,崇尚红军战士的智慧和英勇,知道了贵州有条河叫乌江;学生时代学中国历史,明白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知道了一座红色圣地的城市遵义;学中国地理,知道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山连山交通不便。之前没有实地去过贵州,印象中对贵州就了解到这些。
今年四月,在学党史教育中,我有幸到贵州,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息烽集中营等地,看发展变化,感慨万千。遵义会议旧址的正门正在维修,从一个狭道绕过去,路边的小摊点经营着当地的农特产品、风味小吃,人来人往,市井烟火,一览无余,热闹而有序。
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这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红色小楼见证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很多,有打着军旗军服整齐的军人,打着红旗戴着党徽的共产党员,也有身穿红军服的“战士”,都来追随革命者的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将必胜的信念牢牢埋在心底。遵义会议纪念馆里,一段段文字记录了一场场战役,一张张图片记载了一个个历史瞬间,现代化的声、光、电媒介惟妙惟肖,仿佛置身于80多年前的战斗场景中。我认真地听,细细地看,不忘历史,继往开来。
知道遵义会议的人很多,对息烽集中营可能比较陌生。息烽县有“川黔钥匙,黔中咽喉”之称,据悉,其县名是明崇祯皇帝在平息地方叛乱后的御笔朱批,意为平息烽火之意。息烽集中营位于贵阳市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浓荫掩盖,看起来像是幽静的别墅,实际却是人间地狱的魔窟。
息烽集中营地形隐蔽,险要处有岗楼。里面古树参天,有湖有洞。本部的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义斋”为女监狱。军统特务随意抓捕,滥用私刑,栽赃嫁祸,关押着从全国各地押来的“要犯”。
据介绍,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的8年时间里,此处先后关押过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将军杨虎城、18岁潜入军统24岁被杀害的情报人员共产党员张露萍、被捕后在狱中成立秘密支部坚持斗争的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共有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
息烽集中营地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中营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去的时候,纪念馆闭馆正在修缮,我便有较充裕的时间参观集中营旧址。
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监舍的各个“斋院”。蒙尘的镣铐、脚链等刑具,诉说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监舍狭小、阴暗、简陋,里面有着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抗争。面对老虎凳、烙铁等毒刑对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革命者与反动派进行着顽强的较量。
讲解员的声音是低沉的,参观的过程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全程安静没有人说话交谈,对猫洞中残酷的屠杀很悲愤,人们静静地走过一间间监舍,或凝视,或思索。
监舍里的光线很暗,相关的介绍很少,一张照片、一封家书、一张旧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可能就是一个烈士的全部遗物或者信息,但是其中却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史。
他们意志坚定。在关押人员中有杨虎城将军及其家属,小说《红岩》里许云峰原型许晓轩,华子良原型韩子栋等。仔细端详烈士的照片,久久凝视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想到革命党人为了心中的誓言,宁愿上“老虎凳”也不供出组织出卖战友,宁愿付出生命也不变节不叛党,我被深深震动了。就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江竹筠面对残暴的敌人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他们忠诚顽强。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许晓轩在狱中经常鼓励战友:“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持续顽强斗争,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临终前他留下口头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党在胜利以后,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提高党的战斗力,不断纯洁党的组织。”
他们机智勇敢。义斋为女监狱,留下了小交通员“小萝卜头”成长玩耍与工作的足迹和身影。“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其父母亲都是优秀的党员,他的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1941年底,宋绮云夫妻被抓,8个月的儿子也一同入狱。随着他长大,在狱中认字学文化,利用特务对他管理较松的机会,在监舍之间机智地传递情报、物品, 1949年9月,宋振中一家三口被杀害于重庆,他当时年仅8岁,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
不去感受息烽集中营一个个不屈的画面,现代人怎会好好用心珍惜当下,愿人人不忘历史,铭记历史。
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珍惜拥有的一切,用奋斗建设美丽中国。
贵州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贵阳到遵义,公路两侧一片绿色,青山层层叠叠,树木茂密苍翠,许多新修的苗家房屋矗立在其中。大巴车掠过了乌江,驶向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