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文化动态

中国禁毒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 2019-03-07

引言:

近年来,明星吸毒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总是一抓就能带出一串。通过《中国好声音》这一平台好不容易走红歌坛的李代沫,因涉毒被抓闹得沸沸扬扬,柯震东和房祖名是今年被抓到的第九起明星涉毒事件,娱乐圈的涉毒事件在今年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这个话题不得不让人们开始警惕起来,各种声音也在媒体上不绝于耳。那么,为什么明星圈经常与"毒"挂钩?明星吸毒对社会有负面示范,是应该从严惩处,还是应期待"浪子回头金不换"?毒品究竟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诱惑力,乃至在中国千百年来屡禁不止呢?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

五石散堕落的时尚名方

中国人接触毒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被视为仙丹一类的"不老药"等毒品大多以壮阳药、保健药的面目出现。魏晋时期,当时的名人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都热衷于服用「寒食散」。

「底也伽」「合甫融」「哈芙蓉」

为治疗五石散的副作用,人们找了许多药方,后来发现罂粟最有效,于是尊为特效戒毒药。殊不知罂粟之所以能治五石散,是因为它本身含有更强烈的上瘾成分。唐宋之际,五石散在罂粟的冲击下,从市场上完全消失了。换言之,五石散走了,鸦片来了,戒毒药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更可怕的毒品。近代吗啡、海洛因泛滥的过程,走的也是同一条路:发明吗啡的最初目的是治疗鸦片上瘾,发明海洛因的最初目的又是治疗吗啡上瘾……以毒攻毒的结果,就是毒瘾越来越大。

鸦片其价与黄金等

毒品泛滥,当从明代始。虽然明代之前有关于吸食鸦片的记载,但并无鸦片的输入和采集方面的记载。「鸦片」一词,最早便出现于明代的书中。徐伯龄撰《精隽》第十卷「合甫融」条称,"海外诸国并西域产有一药,名「合甫融」,中国又名鸦片。壮若没药,而深黄,柔韧,若牛胶焉。味辛,大热,有毒,主兴助阳事,壮精益元气。"

禁烟惨痛的民族记忆

到了乾隆年间,即18世纪中后期,中国已流行竹管(即烟枪)吸食鸦片了。这时鸦片逐渐改变了其作为药品的性质而变成了毒品,在当时,吸食烟毒不仅被当作一种时尚,而且烟毒已成为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以大烟款待客人已成牢不可破之习惯"。与此同时,鸦片的进口量剧增,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达一千箱,嘉庆五年(1800年)达四千箱。

烟馆销金窟与风月场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有明文的禁烟令,却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警察明明知道大公馆吸食鸦片的事情,却不敢管,只是睁一眼闭一眼。在当时,在藏污纳垢的妓院中也绝对不允许吸食鸦片。1920年奉系部队第一次进关,奉系部队的张景惠在北京警察厅侦辑队队长李寿金陪下几乎天天到北京庆余堂来逛。张作霖的把兄弟,这位张景惠就是一个老烟枪,没有鸦片不能过日子,但当时妓院中却没有准备烟具。

新时代任重道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鸦片烟毒造成的祸患仍十分严重。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心在全国开展一场大规模的禁烟禁毒运动,彻底根除烟患,医治旧中国的痼疾。

别拿灵感当借口

在西方国家,有不少"先锋"艺术家声称通过毒品的致幻作用,可以让人寻找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火花,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摇滚文化,反正统文化运动伴随毒品,一起成为反叛的标识。"美国六、七十年代有这种亚文化,这个亚文化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今天的亚洲。

吸毒现象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我们在审视这一现象的同时,已经不仅仅需要将它作为一种简单的犯罪行为来对待,毒品在历朝历代权贵阶层及知识分子中的盛行,似乎更能显示人类在面对致幻药物时的软弱与无能。禁毒一事,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只是当你放纵它时,就成了罪恶。

"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尼尔·波兹曼)。这句话放在热衷于吸毒追求快感的人身上,同样适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