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蜀盐如井泉,秦商聚如云。”在秦巴山区的苍茫褶皱中,一条蜿蜒于河畔的青石古道,承载着明清时期“背盐客”的汗水与号子,见证了川陕鄂三地盐运贸易的繁华盛景。这条被誉为“秦巴盐运活化石”的古盐道,如今虽已褪去商贾喧嚣,但在岚皋县检察院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中,再度跃动于历史的脉搏之中。
“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加之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分遗址已损毁,这条石板路上的凹痕,就是当年‘背盐客’们日复一日负重前行的见证。”在三溪口古盐道遗址,县文物局干部陆清芳指着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凹槽,向检察官们讲述明清时期盐运的盛况。
寻访组一行沿着古盐道山间小路向山顶径发,行至一处绵延十余里长、宽三五百米的原野,带路的村民老吴说起了发生在这片原野上的故事:这里就是昔日大巴山古盐道的重要驿站——“三溪口”的古山寨遗址,也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夔东十三家”刘洪、刘二虎兄弟的大本营。同行人员沿着老吴手指的方向,在一堆堆隐约的乱坎残茔里找寻当年悲壮故事,两岸的悬崖峭壁间也依稀能看见三两处古栈道的残垣。滔河镇文化站黄站长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当年义军主力曾发展到两万余人,长期活跃于陕、鄂、豫边界地区。李自成兵败后,刘家两兄弟便退守此地安营扎寨,占据滔河险关抗击清兵围剿长达十八年之久,成为一代抗清名将。
“小时候老人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在这条路上发生的‘背盐客’的故事,现在这些故事都快被遗忘了。”讲完故事的老吴感慨道。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铁肩和草鞋走出了一条古盐道,这是一条艰辛与浪漫交织、痛苦与快乐相融的古道,是一条没有断层的文化走廊,它承载着历史的重叠与厚重,彰显着生命的韧性和张力,它是历史的浓缩,更是精神的化身。不该被遗忘,应传承下去。”岚皋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孟德燕介绍。专项活动开展以来,该院已对全县24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全覆盖寻访,并针对三溪口古盐道等文物保护不到位问题,已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件,发出检察建议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