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两山一水”是安康地理地貌的重要特征,也是安康生态环境的重要关隘。安康市检察机关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聚焦“一江两岸”生态保护重点,2022年以来共办理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140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29件。通过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的水源地2处,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35公里,清理被污染的水域面积8.5亩,清除处理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146.6吨,回收和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54吨,督促关停和整治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4家。
一体联动护生态
坚持上下联动同步协调,安康市院成立公益诉讼办案协调指挥中心,组建生态环境检察专门办案团队,统筹调度全市两级院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实现办案一体化、人员调配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坚持左右互动同向发力,构建生态环境检察“四检融合”一体履职模式,切实提升法律监督质效。坚持内外驱动同频共振,市县两级院与毗邻地区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为及时发现和打击跨区域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奠定了基础。全市检察机关实现“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全覆盖,借助协作机制平台,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品牌建设促青绿
围绕水源地保护,秉持“多方参与、一体联动、依法保护、成果共享”理念,深化完善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检察机关出台破坏汉江生态环境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开发“随手拍”小程序,开展“巡江”专项行动等,全力打造具有安康特色的“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警示性预防教育”生态检察模式。全市基层院因地制宜开展“一县一品牌”创建工作,打造了“十美石泉 五彩检察”“山水太极 绿色旬阳”“‘六护’公益诉讼检察守护水色白河”等一批特色品牌,以品牌建设引领和推动水源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办理的6件水源地保护案件被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并入选最高检“千案展示”,《能动履职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丫头沟”变俏了》《呵护“秦岭之心”》被检察日报刊载。
数字检察筑屏障
将大数据引入生态保护工作,以案件办理为基础,以数据模型为手段,有效发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秦巴山区、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有效融合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实现案件线索智能发现、主动供给、研判分析、协同治理和成效跟踪,构建生态保护“数据网”。目前已完成两批线索的推送和排查,建立并推广应用相关法律监督模型5个,实现个案办理到类案办理再到诉源治理,走出一条数字赋能生态环境检察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生态环境检察的探索也没有止境。安康检察机关肩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法治责任,继续走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用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贡献更多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