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中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是以一个流浪汉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苏轼数次被贬,一生历典八州。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3月7日这天,被贬黄州已近五年,时年四十六岁的他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这首词作,试图体会其内心境遇。
在词作小序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与朋友们一起去黄州城东的沙湖路上,突遇大雨,都没有带雨具,淋个落汤鸡。要义即在“余独不觉”,核心在“觉”字,我一个人不觉得这有什么,之后返回时很快天也放晴,做此词以言心声。正是利用了生活中出行、下雨、归来这样简单的生活场景,这一个小题材,描述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人生态度,却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在意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边吟诗或是做着啸的举动,徐徐前行。重点在“吟”和“啸”这两个字,轻吟浅唱,反映的是作者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不像他人的狼狈,而是一份恬淡自然,甚至愉悦欢快的吟诗灵动在心中升起,正对着大雨直行向前。余秋雨《中国文化课》第十六讲“大哭又大啸”中对啸的解读。魏晋名士阮籍平日里喜欢一种没有词语的歌吟方式,叫做“啸”。往往是哭罢之后,感觉有一种沉重的气流涌向喉咙,常常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似乎没有内容,却吐出了一腔心曲,比任何词句都苍茫浩大。苏轼此处的“啸”也应有上述之意,即吟诗的心情还不够,还要再加上“啸”,方能痛快淋漓,方能酣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棍,穿着草鞋,胜过骑在马上,这点雨根本就不是事,毅然前行,迎着风雨大踏步往前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月的春风尚有寒意,吹散了之前的酒意,抬头看见太阳照在山头,要义却又在一个“迎”字上,仿佛此刻的这一美景,正在等候迎接这位冒雨前来的客人,正应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境界,赋予了山头人的感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回头看看来时的萧瑟情景,回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又回归自然,安之若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悟一:旷达、洒脱的人心本性
身在井隅,心向阳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通读全词,苏轼通过生活中的这一小的场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时年46岁的他,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蜕变成为一个成熟的苏东坡,在黄州城外种地十亩,节俭生活,却写下了诸如《临江仙》《定风波》等众多名篇。比起六年前,他四十岁任密州知州任上,“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报效祖国的豪迈诗句,这六年的被贬生活,锻造了一个真性情的苏轼,通过此节生活场景的写意,其旷达、洒脱的自然心性跃然纸上。
感悟二:自信、从容的平和心境
王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下“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把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写得有声有色。《菜根谭》书中记录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都是一种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而在苏轼的这首词里,除了上述内容外,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苏轼大踏步前行,无比自信的身影,不光是宠若不惊,更是增加了一份从容,一份自信,“竹杖芒鞋轻胜马”,甚至还是一份欢快。还有“且徐行”,不急不缓,徐徐前行。此刻的苏轼心态平和,虽贬数年,但精神世界却愈加坚定,也应了清代诗人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之心境。
感悟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尤为喜欢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个人领悟也有节俭之义,体现出对物质的淡化,他人骑马我草鞋,还要胜过你,这是何等的意识,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超越,更是四十余年风雨生涯的人生历练和沉淀,淡化物欲,积极向上,乐观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当遇有不顺之事,当以吟唱此词,不妨想一想,苏轼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正是“此心安处是吾家” 。人生有太多磨难,于每人都不易,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对待它。借用清华大学招生办给甘肃考生魏祥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
正是因这样的大智慧、大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则)的第一则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将宋词置于如此高之地位,也反映出在其心中的地位。对苏轼词作评价,在第三十七则“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第三十八则“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第四十四则更是“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更是点出了读懂苏轼之词所需的宽广胸襟,我想他们之间大抵也有类似的经历,方能深深悟出了诗作本人旷达人生的情感,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名山秀水喜相逢”,此情此景,倒也吟咏出对苏轼的惺惺相惜,苏轼胸襟宽广,词作更是旷达随性,浓淡合度,意味深长……
(作者: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 王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