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检察文苑

西溪之夏

发布时间: 2020-12-18

  西溪之夏,想你的季节…… 

  凌晨两点半的飞机裹着浓浓夏意,降落在人们口耳相传的“人间天堂”。热浪推开舱门,将疲惫的身体从机舱扯出来,毫不留情地扔向城市的边际。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座城市的霓虹很深,却近……这时,浙大西溪校区确如一块棒棒糖矗立在夏夜,还没走到它的身旁就情不自禁地要和它融为一体。你没的选择,因为那里有一张比棒棒糖还甜的床。 

  初次靠近杭州,就发现她贴了面膜,贴了一张被文艺气息浸润的面膜。而此行目的地浙大西溪校区,更是一次性地贴了十张这种面膜,以及她款款绰约的步态和身姿都颇有文人风范,一颦一笑之间更是流露着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这是杭州的夏季,也是西溪的夏季,让人一见钟情的夏季…… 

  睡过清晨,困意未消。起床后食堂的饭菜就来了个“下马威”。川味十足的饮食习惯早已让味蕾变成脱缰野马,没有彻底的暧昧,没有注定的婉约,只有野性的呼唤。杭帮菜的大家闺秀,不免让这西北汉子放不开手脚,虽然我也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西北汉子……可这有什么关系,当你爱上一座城,却不是因为某个人,你们的缘分还会更深。 

  这种缘分可贵于不期而至,也像极了“落花无意,流水有心”的奋笔成书。在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安排中,浙大对竺可桢校长的敬意轻轻地流露在路边、草坪,还有风中。竺可桢校长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以及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让我对这座城、对西溪更是爱的深沉。不免让人感慨的是,现如今一些人对竺可桢校长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课本中的气象学家这几个字,而且一些人已经忘了他。让人宽慰的是,他也不会被忘记,因为他历尽磨难,苦心经营的浙大还在,传承“求是”精神的浙大人还在。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早已融入浙大人灵魂。不像网络上充满调侃意味的灵魂拷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竺先生的二问真正来自内心深处。为人诸根,思考自己“为何?”“何为?”二事是重中之重。竺先生思考了,也做了。多年以后,我有幸走进浙大学习,也勉强算是受到了竺先生的教诲,自然“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 

  有几天时间,我静静地思考了竺先生提出的两个命题,也对照了现下正在做的事情,然后得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这两个问题是哲学命题,那还是交给哲学去处理吧!此等思想境界,恐怕以后也不敢擅称受过竺先生的教诲,还好毕竟我是思考过了。既然没想明白,那就只能牢记,死死地记住,也好时刻提醒自己、时刻考考自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你我须当自勉,我辈须当共勉。 

  带着没想明白的问题和没看够的城,我返回西部小镇。这座被称为“茶城”的西部小镇,雨正下的矫情,这雨中谁还悄悄地藏了栀子花的味道。脑海中飘来一首歌,“当微风送花草清香,正是我想你的季节……”。 

  (作者:西乡县人民检察院 李齐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